在开始任何运动之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准则(尽管仍有许多人选择忽略这一点),但如果你完成了热身后过度休息或没有适当地维持体温,那么这些热身练习将无济于事。毕竟,热身的目的是提高核心温度、心跳率、血液循环以及氧气摄取等指标,为即将到来的“高强度”运动做准备。而长时间休息或环境温度过低,将会减缓这些能力,从而降低运动表现。
一项发表在《肌力与体能期刊》(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的研究发现,如果运动员在热身之后静止休息30分钟,其运动表现将比仅休息5分钟的选手低4%(约20秒差距)。同时,这项研究还显示,环境温度越低,对选手影响越大。
也许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幅度,但决定放弃热身… 等等!因为这个研究选择了2.4公里跑步和2.0公里划船作为项目,这两种都是短暂竞赛,比如8至10分钟就结束。对于这样的比赛来说,20秒差距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大的差距,对同场比赛中专业水平相当的选手来说,这个差距可能导致名次下滑达十名之多。
因此,对于那些容易受到天气变化影响的比赛,选手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热身状态。一旦因故(例如下雨)等待时间过长,就应该尽量避免身体冷却导致运动表现下降。(更不用说跳过暖身还增加了受伤风险!)
我们只需观察几个视频就能理解20秒差别有多大。那该如何操作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应该:
确定你的运动时间后再开始暖身,并确保暖好的休息时间不要超过5-10分钟,不要闲置太久。
在离开或停止时,如若重新加入,请重新进行暖身体验,以判断是否达到起始前的体温和心跳状态。
在寒冷环境中进行锻炼时,要保持身体干燥,即使汗水淋漓,也要立即擦干,或更换干净衣服以防止散发太多。
在寒冷环境中锻炼时,要随时维持体温,不要让头部湿透,而是在室内备好动态操来维持体温。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你应该:
抵达赛场前先了解并寻找无天气限制的地方进行初步暖训,同时养成室内动态操作为主导的心理习惯。
关注天气情况和官方声明,一直关注是否有延迟信息,将平日训练中的比赛时间纳入考量以便应对紧急情况。
尽可能让你的初级阶段与正式比赛接轨,并且保证每次停顿都能够迅速恢复体温穿着保暖衣物,并备齐四五套内衣用于更换。在训练过程中就要这样做。
当遇到比赛被迫暂停的情况,可以通过快速移动来保持身体处于竞技状态,在紧张情形下询问组织者是否提供额外预留的调整时间。如果如此,则利用此机会补充失去的一些准备工作。
记住,当紧迫的时候,最好选择单独执行动态操或者慢跑作为最后阶段前的预备,而不是静态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