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练力气的方法?
古人也有健身的习惯,虽然他们没有现代化的健身设备,但他们有自己的“土”办法,且这些土办法还挺有效。
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是健身达人,有一身好力气,比如孔圣人孔子。很多人会以为他只是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事实上历史上的孔子身高足有一米九,是一轩昂大汉,有一身的力气。他主要的健身手段是①射箭,箭艺十分高超,另外他驾驶马车的技术也非常好。
在君子六艺中就有射箭的内容,孔子不仅自己热衷射箭,还要求他的三千都要练习。当时时代混乱,孔子带同门人周游列国,若没有真本事是行不通的。正因为经常锻炼,所以孔子活到了七十三岁,这在当时的年代绝对是高寿了。
可以看出,孔夫子在很早以前就格外重视文化教学外的“体育课”了。
历史上的武将都有独特健身手段,有些人的健身习惯十分奇特,比如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他是东晋的一位著名武将,因不得志被令赋闲在家,他担心自己因为安逸的生活会荒废身体,独创②“搬砖健身法”。于是便在院子里放了一堆砖,每天早上要把砖搬出去,傍晚时分再搬回来,日日不辍。
陶侃搬砖
陶侃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其实不在于单纯的健身,而是期待着有朝一日还能为东晋朝廷上阵杀敌,收复西晋丢失的故土。
而现在,我们总是拿搬砖来调侃基层工作,事实上,若坚持搬砖,也是可以搬出一副强健筋骨的。
在古代,立志于考武状元的那些人都有系统的健身方法,通常,他们会通过③抓举石锁练习力量。古代的石锁是用整块的石头凿出来的,分量不一,小的几十斤,大的超过百斤,甚至还有更重的,在武举考试时就有举重的考核项目。
论语开篇三句深度解析?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就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练习它,这不也是很愉快吗?
中国人讲做学问,非常看重“知行”两字。于是就有了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等词语,都是说要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与《中庸》当中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相仿,都是告诫人们:要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种人生境界,也算是好学之人,也会发自内心生出一种喜悦之情。比如说,书上说“做人要以柔克刚”,我们去实践了,发现效果不错,便会暗自高兴,感慨“古人诚不欺我”。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费脑筋去学习知识,本是一件难事;学完了,还要去生活中实践,就更加难上加难了。于是乎,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懒惰是人类的本性,学习、实践就是与本性做斗争,但是可以让我们成长进步。可见,喜欢不喜欢读书学习并实践,就是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关键,也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第一个人生境界。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一个人热爱读书学习,德业双休,便会有自己的志向和爱好,最后物以类聚,志同道合的朋友越来越多。这就好比是爱健身的人,可以认识不少健身爱好者;爱户外运动的人,可以结识很多驴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