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机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谈恋爱并维持关系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想想看,没有手机的恋爱,该是何等浪漫的一件事情呀!

距离近的,浪漫写在往返途中——

我的一位朋友,家在小城,男朋友在小城读书,她在距离小城十公里的市区上学。

每个周五的下午,男朋友都会在小城的边上,一边看书一边等她;到了周日的下午,男朋友会骑车送她去市区上学。

到了学校,他便会说:你先进学校,我再走;

她会撒娇说:你先离开,我再进学校。

于是,你送我一程,我送你一程,俩人手牵着手,这路总也走不到头,这甜蜜便绵绵不断。

距离远的,浪漫写在书信里——

我有一位同学,跟北京的男朋友相隔两地,两人的感情却非常好。

在上课之余,同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写信,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写遇到的快乐和悲伤,写对恋人的思念……

每次看到她的眼神飘忽的样子,看到她偷偷笑红了脸庞的样子,看到她跑到传达室拿到信时的狂欢,拿不到信时的失落,让人觉得爱情实在是一件神圣又神秘的事情。

情不自禁地哼出这样的曲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总能让人的大脑里充满着想象,这想象又让内心充满了浪漫。

见面的时候,会特别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光阴。

每一个固定电话都掐着时间,恋恋不舍里充满刻骨的思念。

在分隔两地的时候,每一封信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浓浓的相思之情。

说实话,我挺希望过一过没有手机的日子,去谈一场没有手机的恋爱!

谢谢悟空邀请:

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有文化的人群,男女青年之间的互相交往,主要是依靠写书信,也有的互相写纸条,打个百叶结请人传递,或者自己亲手递交,互相抒发感情称之为情书。

还有很多是相约对方,一起看电影互相诉说爱慕之情,也有的相约某地,两个人互相表露真情的,当年绝大多数都是这个样子的。

没有文化的俩个人,见面红着脸当面头点表示愿意与否的,有些是请媒人启示和传递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还是个没有手机去谈恋爱的时代,即使有手机,并没有普及。
那时候,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联系的方式规纳成大概有三:
一是工作中会议多一点,需要布置的任务总是在会上来安排。恋爱对象也是如此,总是会找一些理由,有事无事在亲娘家转,水打烂木柴,去了又转来!
二是离得近在身边的恋爱对象,有的以写纸条,互相传递关爱,网络恋爱感情。或者是约会谈话,深入发展爱与被爱的关系。约会多了,相处久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也深入了。有时候甚至是一个脸色、一个举动、一个表情,双方心领神会,了如指掌,彼此都能懂,而且懂的清透,居然就是有那么熟悉了解,加相互理解。
三是,离得远的恋爱对象,完全是靠写信。写恋爱信不比写别的文章或者是评论评说以及通讯报道,越写就会往来的书信越多。经常听朋友说过,从几天写一封信到天天写一封信,到一天写几封信。那个年代邮局挂在墙上的邮箱里总是信装满暴,时有从入口插不进去信了,还得拿到值班柜台上去。
后来便捷了一点吧,从总机电话,发展到家庭电话。恋爱对象没有电话的一方就会到街上市话处去按分钟计费那种地方去给对象打电话。心心相印,难舍难分,时有打电话一个多小时,想说的话,怎么说不完……
郁江源头河岸。文图/傅世林


没有手机的时候,照样谈恋爱,照样关系很恩爱。

当年我们谈恋爱的时候,主要是去单位找,也不用预约。

有事的时候,可能打个电话。她办公室没有电话,如找她,还需要让别人喊她接电话,太麻烦。我办公室有电话,如有事的时候,她就和我打电话。

所以,正常情况下,我就去单位找她。还好我们俩个单位都不是多远,每天下午下班后,我就骑上自行车,去单位找她。

开始的时候,门卫大爷不让进大门,我就买了两盒玉溪烟给了门卫大爷。门卫老大爷非常高兴,一看我来了,抓紧开门,告诉我董老师没有出去,在办公室呢!

她的办公室是一个大办公室,数学老师集体办公,有10多个人。

我每次去的时候,带点巧克力、糖块、瓜子等小零食。她同事非常开心,一看到我来了,就起哄,要吃的。

就这样,恋爱期间的时候,她100多号的同事,我几乎都认识了。当然他们的也都和我非常的熟悉了,见面后,就和我闹。

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恋爱情况,没有手机,照样恋爱,照样秀恩爱。

现在还有诗歌吗?为什么?

现在还有诗歌吗?为什么?

现在不但有诗歌,而且多得已经烂了。烂得成了灾害,成了诗歌的蝗虫。

有人会问,诗歌在哪里?诗歌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在最后的诗纸刊里,在碎纸篓里。在时代淘汰中挣扎存活的诗纸刊成了被一小撮卖艺者把握的真理阵地,也是为一小撮服务的高级娱乐场,一般门口都写着“生人勿进” ,就像防病毒一样防着诗歌,先隔离观察,再放了回家。你防着人家,人家自然也不会理你,渐渐就成了孤家寡人。

另一个地方就是民间。民间诗歌的泛滥和官方诗歌刊物长期的压制有关。网络时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从汪国真到下半身写作,从梨花体到睡你体,在失去了领导的中国诗歌成了脱缰的马自由乱跑,成了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也像得了新冠肺炎一直在民间挣扎。造成了良莠不齐,造成了全民造诗。据说,一个区级作家协会征集抗疫诗歌,一个月时间收到作品就达万篇,真有那么多诗人吗?许多人都停留在文字分行就是诗阶段。不再从艺术出发,自娱自乐者多。

我认为的诗歌首先是创作,不是: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我说到做到/绝不反悔

不加修饰,不是舍弃感悟和创作。我认识一个英语老师叫英曼斯,民间诗人,写冬天,树林剪了风的舌头。我想这么感悟寒冷的,全世界只有他一个,这就是创作。诗人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而不是大众的眼睛。这样大众才能从诗人的眼睛里看到风景。看到不一样的山水。

另外一个诗歌体裁是古诗词,包括古诗和律诗。也都大部分流浪在民间。

古诗对押韵和平仄对仗要求宽泛,甚至可以换韵,押仄韵。以古诗十九首为典型。

律诗分律绝,律诗,排律。一般韵律要求严格。律诗,排律还要对仗。都是延用唐宋规矩。也分成两派,保守派和革新派。

保守派认为继承传统就要泥古人规则,忘典就是背叛。抱着金科玉律和平水韵不放。

革新派认为,诗词也是工具,要与时俱进,一切都放宽,按汉语拼音写诗词是符合时代要求。

我觉得守不守祖宗规矩不重要,重要的是两点:一是你要学古人的规矩,才能看懂古人的诗词,用不用是两回事。举个例子,你不学平水韵,读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不是三平尾了嘛,平水韵里“鸭”是入声字,读仄。在国内你不懂还好,到国外交流你给朋友讲这是典型三平尾,那不是给老祖宗丢人现眼嘛。这就是继承的问题。

第二是内容必须是创造。有网友写,知否有人楼下过,十年尘土未停车。这是一种情怀革新。我写过一句:云来擦天净,径细勒花红。试图在内容上寻求革新。

诗词的革新运动也是在民间悄然进行。人民群众都是最伟大的诗人。

诗歌没有救世主,诗歌也不需要救世主。诗歌的救世主只有诗歌。

@雪小浪邀你写诗,写不一样的中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