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任何运动之前,进行充分的暖身活动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准则(尽管仍有许多人选择忽略这一点)。然而,如果你完成了暖身活动后却长时间休息或没有继续保持适当的体温,那么这些努力可能都将付诸东流。毕竟,暖身的目的是提高核心温度、心跳率、血液循环以及氧气摄取等参数,为即将到来的高强度运动做准备。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停止动作过久,或是在寒冷环境下结束,这些能力都会迅速减弱,从而降低你的运动表现。
据一项发表在《肌力与体能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上的研究显示,当运动员在完成暖身后静止休息30分钟时,他们的运动表现会比仅休息5分钟的选手低4%(大约20秒差距)。更令人意外的是,该研究还发现,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对选手性能影响更加显著。
也许你会认为4%差距并不太严重,但这份数据来自于特定项目——2.4公里跑步和2.0公里划船,这两项都是短暂且激烈竞争,其中比赛通常只持续8至10分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一小段20秒延迟,也足以导致名次滑落十几名。这意味着对那些容易受到天气变化影响的比赛,选手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预热状态。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如雨天)而不得不等待过长时间,就必须尽量避免身体冷却造成性能下降。此外,更不要忘记跳过预热还增加受伤风险的事实!
观看一个视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20秒差异所代表什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操作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应该:
在确定开始运动前进行预热,并确保休息时间保持在5至10分钟内,不要闲置太久。
如果由于事务离开或停止动作,而需要重新加入运动,要重新进行预热。(根据身体温度或心跳来判断,如果与休息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最好再次预热一次)。
在寒冷环境中进行时,要保持身体干燥,完成预热后立即擦干汗水,或换上干净衣物,以防止过度散热。
在寒冷环境中参与时,要随时维持体温,避免因汗湿被风吹致凉,同时加穿外套保暖,并尽量避免拖延休息时间。如果需要长时间等待,可以通过动态操来维持体温。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你应当:
到达赛场之前观察环境寻找无天候限制的地方,以及养成室内预习习惯,将动态操作作为主要形式的手段。
随时关注天气状况和大会通知,平日训练应考虑比赛时间并纳入计划。
尽可能让你的训练与赛事一致,让每次复原都能轻松进入比赛状态;同时,在比赛期间始终准备好保暖装备,如紧密合身的大衣、帽子和头巾,并准备多套内衣备用以便更换。
面对临时停顿的情况,可以通过快速移动或慢跑来维持身体处于竞技状态;提前询问是否提供额外恢复机会。
时间紧迫的时候选择单纯地执行动态操作为主导性的预热方式,而不是静态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