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任何运动之前,进行充分的暖身活动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准则(尽管仍有许多人选择忽略这一点),但如果你完成了暖身后就长时间休息或没有继续保持适当的体温,那么这些暖身活动将会变得毫无意义。毕竟,暖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核心温度、心跳率、血流量和摄氧量等参数,为即将到来的“高强度”运动做好准备,而长时间休息或环境温度过低都会导致这些能力下降,从而影响运动表现。一项发表在《肌力与体能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上的研究发现,如果运动员在完成暖身后静止休息30分钟,其运动表现将比只休息5分钟的情况低4%(大约20秒差距)。同时,这项研究还显示,环境温度越低,对选手的影响也越大。

可能你会认为4% “不算多啊!”、“没那么严重吧?”、“4%,我可以。”然而,这一决定是否要放弃暖身… 等一下!因为这项研究中选择的比赛项目是2.4公里跑步和2.0公里划船,这两种项目都属于短暂竞赛,大约只有8到10分钟才能结束。在这种短暂结束的比赛中,20秒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大的差距,对于同样水平专业的人来说,这样的差距甚至可能导致名次下滑达10位之多。因此,对于那些容易受到天气变化影响的大型比赛,选手们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暖身状态,一旦因故(例如雨天)等待时间过长,就应该尽量避免身体冷却造成运动表现下降。(更别说跳过了额外增加受伤风险了!)

我们看看视频就能理解20秒差异有多巨大。那该怎样做呢?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应该:

确定你的活动时间后再开始你的预热,并确保预热后的休息时间不要超过5到10分钟,不要停留得太久。

如果在过程中需要离开或者停止一段较长时间,再回来进行时,要重新进行预热。(可以根据身体热度或心跳来判断,如果与起始时相比没有显著不同,最好再次预热)

在寒冷环境中训练记得保持身体干燥,即使已经完美地预热,也要立即擦干汗水,或换上干净衣服,以防散发过多。

在寒冷环境中训练时,要随时维持体温,不要让全身上下的汗水被风吹拂(如健房内不要对着空调吹),如果需要长时间等待,可以做动态操以维持体温。

对于专业选手来说,你应该:

到达比赛地点前先观察并寻找无需担心天气变幻影响的地方来进行预热,同时养成室内动态操作作为预备活动习惯。

时刻关注天气状况和大会公告,看看是否有延迟通知,并且平日训练应考虑比赛用时来安排行程。

尽可能让你的预热紧密结合起始竞赛,使其无缝接轨;在竞赛过程中的每一次停顿都要持续保持体温,而且穿戴保暖衣物,如保湿绒裤、外套及帽子尤其是在寒冷条件下的挑战性事件里,全身上覆盖也是必要的一环。此外,还应准备至少四五套内衣以便更换使用,在训练期间这样做也是理智之举。

当遇到由于某些原因而被迫暂停比赛时候,要立刻采用动态方式维持身体处于竞技状态;事先询问大会关于回复情况是否提供予补偿性的恢复机会。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因为紧迫性问题,可以单独选择慢跑或轻松快走作为替代方案,但绝不能选择静态拉伸。

参考资料:Men's Fit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