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任何运动之前,进行充分的暖身活动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准则(尽管许多人仍然倾向于忽视这一点),但如果你完成了暖身后就立即休息,或没有采取适当措施来维持体温,那么这些暖身活动将会是白费。毕竟,暖身的目的是提高核心温度、心跳率、血液循环以及氧气摄入等参数,为接下来的高强度运动做好准备。而长时间休息或环境温度过低都会导致这些能力减弱,从而降低运动表现。

据一项发表在《肌力与体能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的研究显示,如果运动员在完成暖身后静止休息30分钟,他们的运动表现将比仅休息5分钟的选手低4%(大约20秒)。同时,这项研究还发现环境温度越低,对选手性能影响越大。

也许你会认为4%差距不太重要,“没那么严重吧?”“我可以承受。”然而,这种差距对于那些参加短距离比赛的人来说,是相当显著的。在2.4公里跑步和2.0公里划船这两项竞赛中,这些都是持续8到10分钟左右的小型比赛。对于专业水平相似的选手来说,一次20秒钟的小延误,就可能导致名次下滑十名以上。

因此,对于那些容易受到天气变化影响的大型赛事,选手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预热状态。一旦因为某些原因(如雨水)而延迟比赛,还要尽量避免由于身体冷却而造成的性能下降。(更别提跳过预热还增加受伤风险!)

我们通过观看视频就能理解20秒钟差异有多么巨大。那该如何操作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应该:

在确定你的运动时间后再开始预热,并确保预热结束后的休息时间不要超过5至10分钟。

如果由于其他事务离开或停止行动过久,在返回时要重新进行预热。

在寒冷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时,要保持身体干燥,不要让汗水凝固。此外,要确保汗水被擦干净,或换上干净衣服,以防止散热过度。

在寒冷环境中保持身体温暖,如在室内使用动态操维持体温,而不是静止伸展。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你应该:

到达比赛地点之前先观察一下周围情况,寻找一个无需担心天气因素的地方来进行预热,同时养成室内进行预热活动习惯。

随时关注天气状况或官方公告,看是否有关于比赛时间调整的情况发生,并将平日训练中的测试时间纳入考量以避免冲突。

尽可能让你的预heat与比赛开始同步,无论是在场上还是场下,都要随时保持活跃以维持体温并准备好必要装备,如长裤、外套和头套,以及几套备用衣物用于更换。

当遇到暂停或者推迟的情况发生时,要及时通过动态活动来维护身体处于最佳状态,并询问大会组织者是否提供额外的恢复时间。如果有的话,则应利用此机会继续恢复。

最后,当紧迫情况出现,可以选择快速动态操或慢跑作为替代性的預heating项目,而不是选择静态拉伸。这就是正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