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大学大一目标个人规划,就像为健身计划打下坚实基础一样,目的是为了更系统、高效地达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合理的个人规划自然能够提高效率,同时也能避免出现各种问题。如果个人的目标规划不合理,那么可能会埋下各类问题的种子,其中尤其容易影响肩膀部位,导致长期过度使用而引起疼痛。
对于刚开始大学生活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很可能听说了这样一句建议: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进步,就得尽量加重训练,减少训练次数。于是,他们把这句话当作自己追求学术成就的信条,对自己的每一个方面都采用“越多越好”的策略,不断地增加负担,以此来超越极限。但没过多久,当他们发现肩膀开始感到疼痛时,即使心里渴望继续努力,也只能无力回天。
实际上,我们的人体结构(包括三角肌)是复杂且脆弱的,与那些强壮如胸肌的大肌群不同,它们在复合运动中更多扮演辅助角色(比如前平举)。例如,在卧推中,大部分人都是为了锻炼胸大肌,但不可避免地会让三角肌参与到发力过程中。如果你的三角肌力量不足,那么在卧推时就会感觉到胸大肌或肱二头、三头肌有酸胀感;反之,如果三角肌力量足够,则可能因为酸胀感而停止训练。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孤立性训练,并选择15RM左右的重量进行锻炼,这样做的最大目的就是有效避免由于肩关节受伤而造成的问题。举例来说,在侧平举时如果负重过大虽然可以借助斜方肌完成动作,但是在放下哑铃时稍不留神就会受到肩膀拉伤,这样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了。
另外,制定个人规划也有讲究之处,更需要注意避免对任何特定部位进行过度训练。在这个问题上,有些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某位网友两周后就感到肩膀疼痛并因此暂停了所有活动,他提出了疑问:“我的健身计划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只是每周六次锻炷有点频繁,让我思考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症状?”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他的日常安排:
他的一周分配如下: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分别进行不同的身体部位锻炼,而星期六则是全身性的高强度操,每天至少6次以上。此刻,你可以看出他连续几天都在使用相同的手臂,从事于类似的动作,如卧推、三头、二头等,这些动作为何不会让他的三角筋筋肉疲劳?再加上高强度操,无疑进一步刺激到了这些区域,使得他不得不承认,“连续7天”都是对应着同一种类型的手臂运动。这意味着,他实际上是在持续不断地“摊压”他的三个主要手臂——前臂、外侧及内侧——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风险。而且,由于这些操作涉及到的不是单纯只靠某个具体部分,而是需要整个手腕甚至整个手臂协调配合,所以最终结果就是令他面临无可奈何的情况,即便即使尝试用药物治疗也不奏效,因为根本原因并非简单与身体直接相关,而是因为其行为方式本身存在严重缺陷所致。
最后,要记住调整你的健身计划以适应你个人的需求和能力,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建议。在这里,请大家自行检查一下你们自身是否存在连续几日专注于某个特定的活动这一模式,如果发现如此,可以考虑改变一些习惯,以确保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