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运动健身变成了一场激烈的较量,磕碰伤害无处不在。横纹肌溶解,这种罕见的损伤,却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似乎总是以一种熟悉而又恐怖的方式出现:盲目超负荷运动,导致了这一切。但最近,一则来自杭州的小故事,让这个常规套路显得有些突兀。

小董,是一位27岁程序员,他身高1.77米,体重62公斤,典型的偏瘦身材。在追求更加壮实外表的驱使下,小董购买了健身卡,并请教私人教练进行训练。他的一天里包括2组深蹲(自重和30公斤杠铃,每组12至15次),3组弓步蹲,以及2组器械训练,上完后总共持续了一小时。然而,在锻炼结束后的第二天,小董发现自己的尿液颜色变成了酱油色,当他被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并需要住院治疗时,他感到震惊。

网友们对此事件反应强烈,他们指责私教不够专业,不顾学员身体状况安排训练强度。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表示,“可能那个教练也没想到这种强度能引发横纹肌溶解,只能说小董太倒霉。” 但问题究竟是不是这样?是因为训练太过猛烈还是身体本就有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小董在恢复锻炼后突然加码,而他的底子并不稳固,这符合横纹肌溶解高发群体特征。不过,从所做出的训练内容来看,它并不算过于极端,只是一般性的运动。这意味着从强度上看,这样的活动很难直接导致横纵肌溶解。此外,有报道提到,小董的一个表弟曾因参加校运会患有横纹肌溶解症,更是在ICU停留多日。这让我们意识到遗传也有可能是一个因素,因为遗传性代谢紊乱可以造成这种情况,但最终答案依然未知。

研究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人因为这类原因最终会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当球蛋白水平超过5~15毫克每升时,就会表现为棕色的尿液,这提示可能存在肾脏损害的问题。如果没有检测仪器,即便想监测血液中的某些指标,如肌酸磷酸激酶浓度(通常用于诊断)达到1000单位每升以上,则可预示着严重受损,但往往已经晚了。

虽然无法立即识别是否患病,但有一些迹象可以关注,比如长时间持续酸痛、几小时至48小时内出现症状以及尿色变深等。一系列案例显示,尽管离我们远,但也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因此,对健康个体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这些风险,从合理强度、循序渐进开始,让体育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致命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