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高强度运动之前,充分的暖身活动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原则(尽管许多人往往会选择忽略这一点)。然而,如果你完成了暖身后却过于休息或没有采取措施维持体温,那么这些努力将无从发挥。毕竟,暖身的目的就是提高核心温度、心跳率、血液循环以及氧气摄入等指标,为即将到来的“高强度”运动做好准备。如果你在暖身之后长时间静止或环境温度过低,这些能力就会迅速下降,从而影响运动表现。

一项研究发表在《肌力与体能期刊》(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中发现,当运动员在完成了暖身后静置30分钟时,其性能比仅休息5分钟的选手要差4%(约相当于20秒)。此外,研究还显示,环境温度越低,对选手的影响就越大。

可能有人会认为4%差异并不重要,但实际上,在短时间内结束的大型赛事中,如2.4公里跑步和2.0公里划船,这样的差距对竞争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劣势。在这样的比赛中,一小段延迟可以导致名次下滑10位之多。因此,对于那些容易受到天气变化影响的比赛,选手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预热状态。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如雨水)等待时间过长,他们就需要避免身体冷却导致性能下降。

更不用说,没有正确预热还增加受伤风险!观看一个视频足以说明20秒的小误差有多么关键。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操作?

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应该:

在确定参加活动后的开始时间前进行预热,并确保休息时间不会超过5至10分钟。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离开并停止活动太久,在重新加入时重新进行预热。(根据身体温和心率来判断,如果它们与休息时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可以再次进行一次预热)。

在寒冷环境中的运动时保持身体干燥,比如立即擦去汗水,或换上干净衣服,以防止过度散热。

在寒冷环境中的运动时始终保持体温,不要让头部因风吹而感到凉意,即使是在健身房里也不要让空调吹向自己,也不要拖延休息太久。如果需要长时间等待,可以通过动态操来维持体温。(参考:冬天锻炼别大意!)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你应该:

到达比赛现场前先观察环境寻找无天候限制的地方,并养成室内训练习惯,将动态操作为主要形式的一部分。

注意监控天气状况和大会公告,以及是否有任何延期通知,把平日训练中的比赛模拟纳入考量。

尽量使得你的预热与比赛开始同步,无论是短暂还是持续性,都要随着比赛进程不断调整和维持体温,同时准备保暖装备,如紧身上衣、外套及帽子,以防寒冷影响。(尤其是在极端寒冷条件下的全场包裹) 并准备至少四五套内衣备用,用以更换训练过程中也应如此做。

当遇到临场紧急情况,如比赛被迫暂停时,要通过动态活动继续保持最佳状态,并询问大会是否提供额外的恢复期间以便再次进入竞赛状态。

5 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选择慢跑或者轻松游泳作为快速补救方式,而不是静态拉伸。 (参考:做对的是哪种类型的心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