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健身跑”的运动量?
要回答健身跑的运动量时,我们先要明白两个概念,一个是客观运动量,例如:400米、800米、5000米、10000米。作为客观运动量,它没有生命,没有热度。只不过是两个点连起来的一条冰冷的线。
而客观运动量,只有不同的人去丈量、去盘点、去通过才有了其生命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运动生理负荷量。只有不同的人用不同的速度去跑,才能产生不同的生理负荷刺激量。才会有生命的意义,我们平日里谈到的运动量大小,其实指得就是生理负荷量的大小。
随着生理负荷量的交待,我们还会引伸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疲劳。随着生理负荷量不断增大时,我们的有机体才会产生疲劳。有了疲劳,我们才能有恢复,有了恢复我们才能谈到健身跑运动量的掌握。
更重要的不仅仅是疲劳的恢复,而是恢复后的超量恢复。只有达到超量回复,我们的身体机能与运动能力,才能持续得积累与提高。而没有疲劳的运动也不会达到超量恢复。那就达不到我们需要的机体能力的提高与最终的跑步目的。
运动完后若想身体得到恢复,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而全面抑制的睡眠,则是最好的恢复手段。生理负荷量越大,健身跑的强度越大,恢复的速度就越慢。动态状态下去恢复,就比静态等待下的恢复快得多。
恢复的过程还要讲究一个节奏,就是说要大中小运动量结合,因为恢复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健身跑的运动者,无论运动量怎么样大,需全面恢复的时间最好都不要超过三天,这三天里不仅仅是恢复,还包括超量恢复的时间。
在恢复过程中,身体不同的部位也不尽相同。作为心血管系统的全身耐力如果没有恢复的话,我们再一次的跑步中,会感觉到虽然跑得动,步履轻盈,但是稍微加量就会气喘吁吁。说明肌肉当中的肌糖原得到了全面恢复,但心血管系统却没有完全恢复。反之,如果再一次去跑,主观意愿非常乐意跑,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两条腿不给力,则证明是肌肉当中的肌糖原还没有恢复。
家在农村有什么适合老头老太太在家干的事?
随着农村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有的时候回农村老家看到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和老太太。他们有的已经80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人们即使是已然高龄,却也“闲不住”,甚至他们觉得闲下来就会感觉不适。那家在农村有什么适合老头老太太在家干的事情呢?
农村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勤劳的天性不会改变,用农村人的话就是“闲不住,闲下来招病”。在他们的人生信条里,活着就得劳动,这人一旦没事儿干,闲下来就容易生病。所以,农村老人不管到了多大年纪,都会找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占着”手。
记得我们村村南头曾住着一户姓张的人家,儿子年轻的时候就去了青岛。后来他父母上了年纪之后,想接老两口到青岛一起住,但老两口就是不愿离开老家。说在这里生活惯了,难忘家乡的山山水水和老街坊邻居,执意留在老家。老两口养了一群羊,好天的时候,老人便赶着羊群到河滩放羊,天儿不好的时候,就将平日里割的那些晒干的青草扔到羊舍。而老两口一日三餐桌上总是有羊奶,毕竟自家羊产的奶,不喝也是浪费。
而一些收羊的时间长了,也知道老人家养的羊都是散养,也不喂饲料,隔三差五来买几只。而老人家自己养的母羊,生下来的羊羔也不卖,正好循环养殖,补充存栏量。后来老太太因病去世之后,他在青岛的儿子说啥也不让老人自己在老家了,老人这才将羊群全部处理掉,跟着儿子去了青岛。
我们村还有一位老人,上了年纪后,庄稼是不能种了。可有一次他到城里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城里集市上有个卖“丫丫葫芦”的摊位前异常火爆,人们争着挑选形色各异的丫丫葫芦。原来,城里人喜欢这样的葫芦啊。回家后,老人索性在自家地里种上了葫芦。本来老人年轻的时候就曾摆弄过葫芦,这边第一年的时候葫芦长得不错,拿去城里就被抢购一空。因为老人卖价稍微比人家便宜一些,而且他的葫芦品相好。